阳途教育为您的考证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建筑工程分类 城乡规划师 咨询工程师 建筑设计工程师 建造施工工程师 安全消防工程师

本期人物孟凡浩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

日期:2022/04/13 02:02作者:佚名人气:

导读:孟凡浩:空间赋能,释放建筑应有的力量建筑师孟凡浩长期致力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积极探索并思考现有体制与社会发展现状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激活振兴的可能性,以空间为载体,通过模式赋能、形式赋能、类型赋能、材料/工艺赋能等方式,积极回应时代,在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下,尝试挖掘建筑本体之外的价值,使建筑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层领域,释放其应有的力量。...

ASC 青年建筑 | 孟凡浩:赋能空间,释放建筑力量

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培训中心2022-04-12

编者注

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自1993年设立以来,在发现青年人才、促进青年建筑师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建筑师人才梯队建设,鼓励理论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将陆续公示历届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和优秀建筑师代表。

本期人物

孟凡浩是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19-2020年度建筑设计奖获得者。

个人简介

孟凡浩,line+ 联合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研究院硕士,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指导教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作品《杭州富阳东子关搬迁农村民居》荣获2017-2018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田园建筑特别奖;建筑学会2019-2020年度建筑设计奖三等奖——乡村建筑特别奖。

设计理念与实践

空间赋能:有限条件下的价值释放

建筑师孟凡浩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与乡村活化的双线创作实践,积极探索和思考当前体制和社会发展状况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活化振兴的可能性,以空间为载体。载体,通过模型赋能、形式赋能、类型赋能、材料/技术赋能等,积极响应时代,在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下,尝试挖掘建筑本身之外的价值,让建筑可用于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顶尖领域,释放应有的力量。

主要设计作品

杭州富阳东子关乡村振兴实践

山东泰安东西门村振兴

贵州龙塘精准扶贫设计实践

杭州灵隐寺西线扩建

莫干谷•一亩田

飞速记收藏松阳陈家铺

台山九女峰书房及配套设施

云南东风云艺术中心

渔人茶馆

新美术馆

模式启用

1

模式赋能是指跳出建筑设计的范畴,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政策,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传播的一整套项目运营流程,推动创新通过设计在开发范式中。更广泛的社会发展和群体利益。

杭州富阳东子关乡村振兴实践

摄影:姚莉

摄影:胡东

项目所在地政府正试图通过拆迁建设农村民居示范点。设计在低成本的基础上保证质量,以现代形式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地域表达,试图探索政府主导下建筑师涉足乡村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模型。

摄影:赵一龙

在当下的互联网背景下,东子关终于以其丰富的媒体形象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流量,刺激了新的商业和产业的形成,促使原住民回归,吸引了艺术家、青年企业家等新人群。该项目将历史村落与现代生活、经济与文化、政府与村民、建筑师与乡村重新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乡村建设提供了典范。

维双现场摄影:刘玄柱

2019年,建筑师受邀参加第十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为“我们将如何生活”。策展期间,通过项目回访,村民的居住条件和房屋使用情况完全超出预期,多样丰富的生活场景正在践行建筑师的初衷。

山东泰安东西门村振兴

改造后的东西门村落 摄影:章鱼水

东西门村原是省级贫困村,交通不畅,土地荒芜,空心化严重。设计需要振兴现有建筑,为村庄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为此,建筑师孟凡浩提出了两线并行的策略。一是针灸式改造,恢复和活化现有建筑空间和原生态环境;二是建立公共空间,激发媒体效应。项目开通运营后,借助积极的交通效应,东西门村成功脱贫,并被授予“齐鲁乡村振兴示范省示范区”称号,

翻新的库存建筑摄影:章鱼见建筑

现有建筑改造后的民宿内部和外部。摄影:潘洁

贵州龙塘精准扶贫设计实践

贵州苗寨“龙塘山房”是美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公益实践项目。在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设计平行存量和增量设计。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深山隐蔽的贫困村引入交通,激活村落的自造血能力。

标志性增量建筑“龙塘山房”摄影:既有建筑-建筑摄影

从示范性现有建筑改造的住宅室内摄影:现有建筑 - 建筑摄影

存量改造在深入研究苗寨传统吊脚楼的基础上,以与村民自发改造相近的成本响应村民现代生活方式,推动全村自下而上自发改造。在增量建筑部分,通过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补充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特色,从而激活当地文旅经济的活力。在疫情压力下,“龙塘山房”正式运营半年内仍实现净利润132万元,其中70%由村合作社分配给村民。

摄影:现有建筑 - 建筑摄影

形式赋能

2

形式赋能关注建筑与其场所乃至时代的关系,着力打造创新优质的空间体验,寻求与自然与文脉的融合,平衡传统古典建筑与消费文化逻辑的关系,开创了媒体传播的新纪元。指示性空间符号。

云南东风云艺术中心| 生长在红土上的红石层

云南东风云艺术中心 摄影:王策

项目所在的弥勒城属于云贵高原。山体粗犷的轮廓、红色的茫茫大地和艺术家罗旭创作的“万花筒”建筑群构成了项目的背景。面对自然与人造碰撞的视觉冲击,设计摒弃常规的建筑语言,将艺术中心融入神奇的环境中。

摄影:王策

设计在红色的高坡场地上放置了一组生长的“红色石圈”,包裹着当地的红色混凝土幕墙,呈现出一种自由简约的造型。以去建筑化的方式,艺术中心就像一个生长在地面上的原始石体,经过多年的风化,依然屹立于此。

凭借粗犷原始的肌理、棱角分明的造型、不落俗套的空间感,“红石阵”成为独特的空间符号,激发了用户更广阔的空间想象,也将成为“红石阵”独特的艺术先驱。镇。定位带动了小镇的未来发展。

摄影:王策

渔人茶馆 | 江南山水的另一种可能

渔乡茶馆在风景摄影中消散:夏至

设计跳出当下乡村建筑创作的惯用选择,通过体量的消化、材料的重新思考、建筑的深度介入,探索江南山水环境中建筑风格的另一种可能。设计以分解体量的形式呈现,建筑体量尽可能地隐藏在自然之中;巧妙的动线设计将山水的味道引入到建筑的空间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界面的风景。

摄影:夏至

借助地形,渔乡茶馆依偎在富春江沿岸的群山之中。薄而深远的悬挑与厚重的混凝土所产生的“薄”与“厚”的对比,在光影的和谐下,频频打动到场的人。

摄影:夏至

硕美术馆 | 面向乡村的三角美术馆

硕美术馆摄影:吴青山

美术馆曾经只属于城市,但近年来,大量现代文化空间进入农村。在艺术介入农村的趋势驱动下,设计需要考虑现代艺术博物馆对小渔村的意义。设计从三角形的场地边界出发,采用具有纪念意义的“几何形状”,将现代建筑嵌入自然景观和村庄的肌理中,将空间记忆回归场地。

美术馆是灯光、渔村历史、非遗艺术装置和村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它以抽象的形式与大地有着深刻的联系,注入了激发小渔村内外世俗生活的艺术精神活力。

类型授权

3

类型赋能是指以类型学为切入点,基于当前建筑空间需要整合混合业态的时代要求,通过新类型的移植或传统类型的重组,挖掘设计契机,从而实现空间使用和多场景的迭代升级。. 此外,在区域规模的项目中,类型学往往成为一种方法,构成城市有机更新的起点。

杭州灵隐寺西线扩建| 千年古刹的当代联系

©线路+

古刹灵隐寺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建立了数千年。传到近代的佛教礼仪和世俗空间亟待改变,以适应当代礼仪习俗的场景和复杂功能,如大型宗教仪式、大型培训交流等。功能空间。设计通过重组传统空间形态,植入新的建筑群,回应了上述需求。

©线路+

以“隐序,还原自然”为主题,设计在原有“一横二纵”的空间序列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第三纵轴”,拓展大尺度公共设计会议中心等空间。,延续寺院数千年的空间秩序,并在场地南北两端布置僧舍等私人生活空间。从“再生保护”和“针灸活化”的角度,在还原历史格局的同时,回应当下寺庙的真实需求,提升佛教寺庙的宗教礼仪功能,弘扬佛教精神,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莫干谷·一亩田| 打破标准模式的聚落改造

摄影:孙磊

莫干谷·一亩田是房地产标准化模式的突破,打造了一个融合全新度假生活方式、以居住空间为载体的乡村聚居社区,有别于城市的标准化首居。设计保留了农田肌理和谷景廊道。项目经过多次修改和计算,兼顾地基、方位、视线、密度,将公寓改造成与当地环境边界友好的聚落,实现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和工业化建设。原生表达。

摄影:孙磊

材料/工艺支持

4

材料/技术的赋能来自于对建筑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民间材料和手工艺的学习和传承,更是对当代材料的创新应用。

飞酱之集·松阳陈家铺| 轻钢装配的田园诗

© 飞行茑套装

项目位于“江南最后的秘境”松阳县。设计要求对山中两座夯土废弃房屋进行保护性改造,既严格控制了历史文化村落的风貌,又满足了新业态的功能。

© 飞行茑套装

摄影:现有建筑 - 建筑摄影

该设计试图将传统的手工技能与工业化预制相结合。轻钢结构为建筑内部的现代使用空间构筑了骨架,而传统的夯土墙包裹着尊重当地风格的外衣​​。同时,就地取材,回收旧料,实现“新与旧、重与轻、实与虚”的对立统一。

摄影:杨广坤

泰山九女峰书房及配套设施

摄影:章鱼水

紧邻泰山,设计通过对材料和结构的精准运用,以应对泰山的磅礴海浪和云海,实现了轻盈的建筑形态。书房采用轻钢膜结构体系,在山体场地上形成沙漏形的漂浮体量。一根直径150mm的细钢柱支撑着弧形圈梁,上面搭有28对双层拱形龙骨。最后,辅以碎石墙、灯光等,书房呈现出“漂浮、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

摄影:章鱼水

摄影:金晓文

书房旁边是“金杯”泡泡池和健身房。通过极其简化的施工方法获得纯净光滑的形状。悬挑10米的泡池顶面采用工厂预制的弧形钢龙骨,造型自由流畅。精密建模计算设计的水平和垂直龙骨在空中连接并固定在基础上,结构牢固建筑师,安装方便。

摄影:章鱼水

获奖者提供的内容

中国建筑学会

技术培训中心介绍

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是中国建筑学会直属机构。2002年1月16日经北京市海淀区社会教育管理办公室批准成立,2003年10月30日经建设部教育司批准成立。

科技培训中心在中国建筑学会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坚定“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重点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学术追求、行业引领、政府智库、会员之家”的宗旨,开展技术培训中心各项工作,以弘扬建筑文化为中心,推动建筑业先进化。以科技为导向,以加强人才培养为目的。培训重点关注建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帮助行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发展信息,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补充、扩大和完善。改进并使其适应建筑事业的发展。

技术培训中心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建筑师,分为线下和在线教育培训。线下培训以开放课程+实践研究为主,企业定制内训等形式为辅;在线培训采用视频教学、音频教学、在线直播教学等形式。

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办公室:

联系人:杨穗中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关于我们|网站公告|广告服务|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22 阳途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湘ICP备2022018839号-1

声明: 本站 所有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